作者:donn
编译:深潮TechFlow
我对新颖的代币经济学(tokenomics)总是充满兴趣。观察加密协议如何调整激励机制总是让人着迷,有时它们看起来非常诱人——直到不可避免地崩溃。所以,当Bittensor在情人节推出其动态$TAO(dTAO)系统时,我立刻被吸引了。
这个想法很简单:为TAO的发行在子网之间提供一种新的、更“公平”的分配方式。
但仅仅一个月后,问题就显现了。事实证明,看似完美的设计在自由市场中并不总能如愿运作。
dTAO的运行机制以下是对dTAO工作原理的简化回顾:
每个子网都有自己的子网代币($SN),以原生的TAO-SNUniV2类型池的形式存在。令人困惑的是,尽管用户在“质押”TAO以换取SN,但实际上这与“兑换”TAO为SN功能上没有区别。唯一的区别是,用户不能向流动性池中添加流动性,也不能直接在子网代币之间交易(例如SN1→SN2),但可以通过TAO作为中介(SN1→TAO→SN2)。
TAO的发行量是根据子网SN代币的价格按比例分配的。为平滑价格波动或防止价格操纵,系统使用移动平均价格。
SN代币本身也有较高的发行量,供应上限为2100万个,与TAO和BTC类似。一部分SN被分配到TAO-SN流动性池,其余部分则分配给子网的利益相关者(矿工、验证者、子网所有者)。分配到TAO-SN池的SN数量是为了平衡池中TAO的发行量,从而使SN的价格(以TAO为单位)保持稳定,同时增加流动性。
然而,如果上述计算结果表明子网需要的SN数量超过了SN的最大发行量(基于SN的发行曲线),则SN的发行量会被限制在最大值,此时SN的价格(以TAO为单位)将会上涨。
该机制的核心假设是,市值较高的子网为Bittensor网络创造了更多价值,因此它们应获得更多的TAO发行量。
然而,现实情况是,加密市场中价格最高的代币往往是那些拥有最多关注度、炒作、庞氏特性和营销资源的代币。这就是为什么L1公链和模因币(memecoins)总是拥有相对最高的估值。
尽管机制设计的出发点是好的,假设那些通过创造收入而产生价值的子网会用部分收入回购SN代币,从而推高价格并获得更多的TAO发行量,但这种思路未免有些天真。
充斥Meme币的子网与失控的代币经济学在dTAO启动之前,我曾与一些加密分析师讨论过dTAO代币经济学中显而易见的缺陷——即更高的市值≠更高的收入或更大的价值创造。
但我没想到,这种理论很快在实践中得到了验证。自由市场以一种“美妙”的方式运作了。
就在升级前,一位匿名人士接管了子网281,并将其变成了一个名为“TAOAccumulationCorporation”(简称“LOL子网”)的模因币子网。这显然与AI毫无关系。
在现已删除的Github页面中写道:
矿工无需运行任何代码,验证者根据矿工持有的子网代币数量对其进行评分。矿工持有的代币越多,获得的发行量越高。
实际发生的情况是:投机者购买SN28代币→SN28价格上涨→SN28获得更多的TAO发行量→如果超出子网代币的发行限制,SN28价格继续上涨→SN代币的发行量按比例分配给持有SN的“矿工”→人们购买更多SN以获得更多TAO→价格进一步上涨→庞氏循环继续。
结果,TAO的发行量正式开始资助……模因!在某一时刻,SN28子网甚至成为市值排名第七的子网。
但为什么SN28没能占领Bittensor?中心化拯救了局面
短短几天内,Opentensor基金会利用其根质押(rootstake)运行定制的验证者代码,激励人们抛售SN28代币,使其价格在几小时内暴跌98%。
来源:BittensordiscordSN28子网代币在Opentensor基金会的行动后暴跌了98%
本质上,Opentensor基金会扮演了一个中心化实体的角色,阻止了自由市场对dTAO机制的利用。这种中心化的干预之所以目前可行,是因为当前正处于从旧的TAO发行机制向新的dTAO机制过渡的缓慢转型期。
从TAO的旧机制到dTAO的过渡TAO的旧机制允许在SN0(“根子网”)上质押最多TAO的64个验证者投票决定谁可以获得TAO的发行量。
这一机制本身引发了一系列由大型验证者(如Opentensor基金会、DCGYuma、Dao5、Polychain等)掌控权力而带来的激励问题。例如,理论上他们可以将TAO的发行量导向他们投资或孵化的子网,或者导向他们运行验证者节点并从中获得TAO奖励的子网。
taostats.io/validators所示的顶级验证者因此,摆脱这一机制是朝着去中心化迈出的良好一步。我赞赏团队选择了更去中心化的奖励机制,即使这意味着他们可能会失去部分发行量。
当SN28事件发生时,dTAO刚推出约一周,因此SN0(下图中的蓝线)仍然掌控了约95%的发行量,Opentensor基金会得以干预。
然而在约一年后,SN0对发行量的控制权将降至约20%。这意味着如果类似SN28的事件再次发生,几乎不可能通过SN0进行干预。在这种情况下,Bittensor可能会从一个“去中心化AI”项目变成一个模因币的激励网络。
在这个过渡期,控制排放的权力将从旧机制(SN0或“root属性”)转移到新的dTAO机制(“alpha属性”)
承认吧,这不仅仅是meme即使我们假设人们在熊市中足够理性,不会一头扎进meme币炒作,Bittensor仍有可能演变为一个完全与AI无关的通用激励网络。
想象一个思想实验:有人推出了一个专门用于去中心化挖掘比特币的子网(虽然这并不是什么新奇的想法)。这个子网的目标是通过资源高效的方式激励比特币挖矿,同时将挖到的BTC作为经常性收入,用于回购子网代币SN,以获得更多的TAO发行量。
因此,TAO从一个去中心化AI项目变成了一个通用激励项目,TAO的发行量只是用来补贴企业的各种随机运营成本(OpEx),而不是朝着一个具体目标前进。
从技术上讲,这可以说是符合Yuma共识机制的初衷,因为Yuma共识旨在围绕任何“主观性”工作达成共识,而不一定局限于AI。然而,这种缺乏明确目标的状况让整个系统显得……毫无意义。
最后的思考dTAO模型推出仅一个月,裂痕已经显现。
自由市场的激励机制表明,如果没有任何中心化的力量,Bittensor可能不再是一个AI项目,而是一个由模因币子网主导的“注意力网络”,或者是一个由创收型企业主导的“通用激励网络”,这些企业利用TAO发行量补贴运营成本,却没有实质性地改善Bittensor网络。
我认为网络需要一个真正的“目标函数”(objectivefunction),以便将所有子网的目标统一起来。然而,显然在AI(尤其是通用人工智能,AGI)领域找到一个明确目标是非常困难的——正如我们在运行公平的大语言模型(LLM)评估框架时遇到的种种挑战……这也是Yuma共识为“主观性”工作而被创建的原因。
正如那句名言所说:“告诉我激励机制,我会告诉你结果。”
在之前的版本中,我曾提到TAO的发行量与市值成正比,而实际上是与价格成正比。这一错误现已更正,感谢@nick_hotz的指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