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PAC 之王 Palihapitiya:私募股权已死,新版 SPAC 重振将美国 IPO 市场

有着“SPAC之王”称号的硅谷知名企业家ChamathPalihapitiya于10/7的All-InPodcast中直言,私募股权已死,报酬率几乎归零,未来资金将转向私募信贷。而他主导的新一代特殊目的收购公司(SPAC)机制,则有望重启停滞的美国IPO市场。

感叹私募股权已死,市场进入报酬衰退期节目开始就展示出一张图表,显示全球私募股权(PE)收购基金规模在2005至2024年间从0.6兆美元暴增到近4.7兆美元,年均成长率高达11%,但近一年已停滞。

同时,基金的“资金回收与投入比”自2020年以来多次跌破1倍,代表投资人拿回的现金少于投入金额,显示私募市场正进入报酬衰退期。

Palihapitiya看到后直言:

“我觉得私募股权已死,整个产业都不行了。”

零利率催生泡沫,私募股权暴冲三倍后报酬归零Palihapitiya指出,从2015年起,全球私募基金规模在长期低利率环境下暴增近三倍。

由于市场资金过剩、利率几乎为零,投资人为追求报酬,纷纷放弃传统“债券60/股票40”的稳健配置,转向创投(VC)、PE与对冲基金等高风险资产。

他解释,零利率让私募基金几乎能“无止尽地借钱”,导致杠杆放大后,短期报酬率远超其他投资类别,但随著越来越多资金涌入、资产被买贵、管理效率下降,最终导致整体报酬率归零。

私募股权回报枯竭,资金转向私募信贷新泡沫Palihapitiya表示,评估私募基金不能只看内部报酬率(IRR),而是要看“已实现收益倍数”(DPI)。假设配发为零,就代表基金出状况。

他指出,近年私募基金几乎没有资金回收,流动性枯竭、资金逐渐撤离,只剩少数像是银湖(SilverLake)等老牌机构仍有表现。而这些撤出的资金如今正涌入“私募信贷”(PrivateCredit)市场,就是直接放贷给企业、靠高利率来获利。

但Palihapitiya表示,目前私募信贷扩张速度与过热情况“看起来就像当年的私募股权”,恐正孕育下一个泡沫。

私募基金永不退出,续存基金蔓延风险目前越来越多私募与创投机构在使用所谓“续存基金”(ContinuationFunds),也就是把同一批资产卖给另一批投资人,重新启动投资周期。

Palihapitiya认为,这让资产永远不退出市场,导致资金锁死,缺乏流动性,让整个生态变得扭曲。

IPO市场失灵,SPAC反向并购成新出路Palihapitiya直言,目前美国IPO市场完全失灵。他回顾三种公开方式,分别是传统IPO、直接上市、以及SPAC。

首先,传统IPO让投行抽取6%~8%手续费、股票被低估,接着上市首日暴涨后又下跌。直接上市则是首日成交价最高、之后一路下跌,Slack与Coinbase都是例子。

相较之下,SPAC反向并购虽有成功、失误,但他强调这项机制已帮助美国企业筹得超过1,500亿至2,000亿美元,证明是能挑战传统IPO的替代方案。

推出SPAC新版本Raptor2,成功才有报酬随后Palihapitiya表示,他所推动的新一代SPAC计画“Raptor2”,重点在于降低成本、强化责任机制。只有当并购案成功、公司上市后创造实际回报时,发起人与管理团队才可获得报酬。这项设计让投资报酬与成果直接挂钩,能有效提升信任度,吸引更多优质企业重返公开市场。

他补充,参与Raptor2的投资人几乎全来自全球顶级机构,其中98.7%为A+级投资人。这些机构的共同理念是:“好公司应该上市,让全民都能参与投资。”

Raptor3着手中,整合资金让企业公平上市谈到下一步计画,Palihapitiya预告正在筹备“Raptor3”,将进一步整合资金来源、预先配置交易结构。他说:

“未来我可能一次募集10亿、20亿甚至30亿美元,把所有资金整合成一个事先设计好的方案,让企业能以公平价格直接上市。”

他认为,这样的设计能避免传统私募投资公开股权(PIPE)结构的效率问题,重新活化美国IPO市场,为优质企业创造更健康的上市环境。

(Chamath重返SPAC专注AI与DeFi,文件警告散户投资人“赌场里不准哭”)

这篇文章SPAC之王Palihapitiya:私募股权已死,新版SPAC重振将美国IPO市场最早出现于链新闻ABMedia。